她的存有,就是對父權社會最大的抵抗

 

電影也完結於這尊魚龍標本前。

關於這點,三位唱功與顏值共存的男演員——戴安娜·溫斯萊特和德爾莎·羅南執導的影片《菊石》,就較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這種一個偉大的標本收集家,在當時卻得不到宣稱。工業革命後,愛爾蘭的經濟發展迅猛發展,但對男性的束縛卻並沒有什么發生改變。瑪格麗特就遭遇著這種的壓迫。12歲的她就已經發現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魚龍標本,之後又相繼發掘出史上第一具蛇頸龍亞目的標本、第一具完整的翼龍標本,為微生物會絕種的猜想提供更多了重要證據。

在大英博物館再度碰面的兩人,隔著地板展臺,相對無言。階層和價值觀念的相同,始終存有,難以逾越。

而夏洛特雖身為富家女,但更是完全被父權束縛。與終生已婚、不修邊幅的瑪格麗特相同,她從成婚起就被冠上夫名,為的是滿足女性審美觀,總是穿著極緊的V形束胸和很大的傘狀的裙子,沒有任何自主權,連點餐都由妻子代勞,甚至即使聽從妻子的建議“海水浴對皮膚好”,在冷天獨自一人下水,引致發了高燒。

現實生活中,瑪格麗特·安寧於1846年因乳腺癌逝世,年僅47歲。逝世後,她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為愛爾蘭科學史上最具聲望的男性之一,卻連兩張畫像都沒有廣為流傳下來。

《菊石》依照愛爾蘭鳥類學家瑪格麗特·安寧的生平事蹟翻拍。愛爾蘭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曾如此評價瑪格麗特:“她具備某種高度直覺,沒有此種直覺,任何人都沒有希望成為一個好的標本收藏家。”

但是,遠離都市、女性的偏僻沙灘終究只是為她們營造出的一個迷人烏托邦。當夏洛特返回身處英國倫敦的妻子身旁後,邀請瑪格麗特來英國倫敦重逢的行徑,並沒有成為二人真愛的延續,反倒變為了終結。

在此種環境裡,瑪格麗特選擇遠居在崎嶇不平的北部濱海蘭斯鎮,整日與標本為伴,一邊考古,一邊買下游人普通標本,以養活他們和患病的父親。有人說她是個“一本正經、迂腐的男人”,有人說她“有著最自豪、最不屈的心靈,從不在意自己的閒言碎語”。

夏洛特希望瑪格麗特能搬至英國倫敦工作,並與她共同定居,她一邊即使被妻子當做心金絲雀飼養而傷痛,一邊又想將瑪格麗特關進他們的籠中,這所以遭到了瑪格麗特的婉拒——以獨立女性的姿態活在那個不尊重她的世界裡的瑪格麗特,選擇不去取悅任何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她的同性愛人。

某天,一個富有的遊人慕名而來,希望能參訪瑪格麗特工作的過程。但是一兩年後,他須要返回那個炎熱小城,卻想要委託瑪格麗特陪伴他們即使流產罹患了中度抑鬱症的年長丈夫夏洛特繼續在這兒療養,迫於經濟發展壓力,瑪格麗特不得不接受了這份工作。

但電影如此翻拍,可能將希望闡明男性間友誼與戰略合作的重要性,而這,也恰恰是很多文學作品所忽略的。比如說在夏洛特英國倫敦的家中,她就蓋上了妻子的姓名,將標本的真正採集者——瑪格麗特的名字,貼了上去,為其正名,這與大英博物館裡那具魚龍標本形成了對應。

實際上,發展史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瑪格麗特和同性造成過情愫,但她的確與極少數男性關係密切。劇中的夏洛特確有其人,但也結合了瑪格麗特與其它男性摯友的經歷,比如說弗朗西絲·蘭斯。成為好友後,瑪格麗特教弗朗西絲標本科學知識,帶她搞起個人珍藏,收藏品中包含一個閃閃發光的菊石,一種表面一般來說有相似菊花線紋的已絕種海生節肢動物的標本。

為中國女排奪牌後的谷愛凌,無疑是當下最大的“流量”,但互聯網上圍繞那個健康陽光的“天才女孩”卻發生了許多更讓人無語的話題,比如說探討她與否更吸引女人,與否適宜做兒媳婦,和“操心”地為她“找尋”生母……

這不由得再度讓人感慨,都2022年了,男性獨立和消除性別刻板仇恨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即便再傑出的男性,也難逃來自父權社會高高在上且自以為是的檢視與壓制。

可見,瑪麗和夏洛特是三個來自完全相同世界的男人,在社會階層和性格上存有很大差別,因而時不時會有武裝衝突。即使如此,三個身處父權社會中的邊緣人,漸漸發現彼此間能提供更多給對方一直在尋求的東西,認識到他們並不孤獨。這讓她們開啟了一段激情四射的關係。

然而女人的身分,貧困的話語權,讓她連署名權都沒有。她發現的那具魚龍標本被永久性留存在大英博物館中,但是發現者改成了一名用23美元從她那兒買走標本的男人的名字。她的境況就像大英博物館裡滿牆的女性畫像一樣。

태그   菊石